微信
易尚教育

微信号:yishang

02865227334
【教育综合知识】荀子的教育思想
作者:ystwx 来源: 时间:2022-05-05 17:25:29 阅读:1458 分享至:
四川教师招考课程四川教师招考交流群

荀子(约公元前313年—公元前238年),名况,字卿(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)战国末期赵国人,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“孙卿”,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。

一、性恶论与化性起伪

在人性论上,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论,提出性恶论。他区分了“性”与“伪”的关系,并在其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,提出教育作用在于“化性起伪”,改造人的自然本性。他批评孟子人性论,认为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“性”与“伪”的区别。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,认为性是人的自然素质,是人的自然性,它包括人的自然欲望,自然的感觉和认识能力。“伪”和“性”是相对,是一切人为的过程或结果。性是原始材料,是“伪”的加工对象,性因为“伪”的作用而变得完美;进而他提出“化性起伪”,指出了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与孟子不同,他认为礼义不是人性所固有的,应该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改造人的自然本性,使之趋于完善。

二、教育目的

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思想,另一方面基于“礼法兼治”的政治理想,主张教育要培养“士”、“君子”、“圣人”。这里的“礼法”与孔子时代相比,在内容上有了本质的不同。它反映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,而不是奴隶主的利益。他说:“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,不能属礼义,则归之庶人;虽庶人之子孙也,积文学,正身行,能属于礼义,则归之卿相士大夫”。这意味着决定身份和地位的不单是血缘关系,而是人的能力和道德修养,这也意味着对奴隶制下世袭制度的否定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,与哲学上的认识论是紧密相关的。荀子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,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见解: 他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论述了认识的实质。“所以知之在人者”与“知有所合”是认识产生的两个条件。“所以知之在人者”指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能力,也就是感官的感知能力和“心”的思维能力。这被他称为“性”,是人的自然性的一部分,“凡以知,人之性也”。“知有所合”指的是认识的产生必须有待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认识器官,认识要同客观事物相符合。



加入讨论交流群了解更多相关公考信息:点击加入

欢迎关注四川人事招录网,本网站主要汇总转载四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厅考试信息,可以微信公众号搜索“四川人事招录网”添加关注,及时 掌握公考资讯!

注: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。